红岛交通商务区位于山东青岛。汇聚山海之风,成交通核心门户。
红岛线网运营控制中心项目位于区域核心的主轴线上,靠近红岛高铁站,位置优越,发展前景广阔,主轴效应,汇集产业。未来将建成的高铁枢纽会引领产业,打造产业新城,成为本区域的发展核心,并引领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。
传统控制中心的设计,没有突出滨海城市的独特气质,难以承担红岛的中心地标形象。水系景观、公共空间等周边区域没有形成有机互动,缺乏浑然一体的美感。
所以我们提出“道连世界,山海同歌”的概念,设计取山海之形,塑通达之道,融文化之魂,千百年来的海浪潮涌,化用穿越时空的种种连接,在经略海洋的大背景下,打造青岛地铁的城市地标。
渔,盐构成了这片土地人与山海最早的连接。
千百年来,胶东地区之人,日升入海,日落归岸,靠海而生,因海而兴。血液中都流淌着黄海的盐分。大海使得万物生,万物长,万物兴盛。
在与海的和谐共生中,胶东的渔盐文化历经千年、传承不息。
流转汇聚的列车,如同充满活力的血管,连接城市的各个部分。让这座山海之城充满生命力与脉动。
作为青岛地铁的大脑核心,在这里将通过创新科技与智慧连接城市每个人的出行。为红岛乃至整个青岛的发展注入澎湃的动力。
经略海洋与世相连,终归大海化作波涛,向海图强,向海迈进,通过集聚创新与世界连接更多的可能性。
红岛经济区,正在形成“蓝色特色”的独特发展方式,对青岛的海洋经济起到支撑和引领的作用。在这里,每一天都将连接更多的可能。
为了活化利用中轴水系,首先方案采用架空建筑的方式,增加了公共空间和建筑立体感,然后通过空中连廊,加强水系两侧的连接。两个塔楼布置在水系两侧,继承了中轴关系。但是没有进行对称布置,而是相错排布。这种相错排布,增加了建筑的视觉维度,提升了视野的通透性,凸显灵透的设计感。整体建筑形体清晰,更好地塑造了城市地标特质。
建筑的布局充分结合了用地特点,突出水系,又不被水系所局限,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融合。建筑用地以水系划分成东西两个长条形区域。
主楼设计退台,山海云雾之间,增显东方韵味,作为空中鸟瞰花园,营造自由舒适的空间感。更增加了建筑的层次感,同时还削减了建筑体量,并对建筑形体做弧形处理。
建筑形似山峰踏海,灵动汹涌又稳重壮阔。
建筑的外立面也融合了青岛和地铁的特点。幕墙的垂直划分提取了地铁轨道元素,幕墙之间上下相错,呈折角形状,源自于渔网的结构。简约而不失细节,不求形而在于意。提升了整个建筑的境界,赋予建筑一种海浪般的动感。整体设计灵动,不呆板。
功能分区,因地制宜,条理分明。
地下三层设为车库和设备用房;地上一至三层为滨水商业、派出所、辅助功能用房等。横跨水系的H形体量设为核心功能区,四到七层为调度大厅和相关设备用房,八层直接与屋顶花园相连,环境优异,设为餐厅和高级办公。
两个塔楼的高层,分别用于运营办公和普通办公。
每个功能区都有自己的公共空间,并设有独立的入口和流线。以实现人车分流,互不干扰。
方案的景观部分,突出自然清新风。同时,着眼于山东乃至全国,以智慧创新为核、打造“产业,生态,文化”多功能混合、无边界共生的综合体。实现人与自然、城市与水岸、空中花园与拓展功能的连接。形成一种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的交融新体验。
而滨水轴线亦为建筑增加了灵动与活泼。
景观的动线以连通为主题,通过多元立体的方式,将水系两侧、屋顶花园和建筑空间融为一体。形成浑然一体的美感。
景观的视线呈现多层次、多空间的特点。主入口引领开放式空间,次入口围绕引导式空间设计,在景观内部分布有丰富的观赏空间视觉焦点。体现了现代建筑如梦似幻又极具条理的设计风格。
景观的功能区分为,商务办公文化区,城市生活休闲区,城市滨水生态区,空中花园拓展区。
最终建立起人与自然、城市与水岸、空中花园与拓展功能的景观体系。能够将景观的观赏功能与实用功能牢牢结合,是一种浑然一体的设计风。
作为区域中心的地标形象,整体建筑打造一种山海挺立的质感,又不失灵动与层次。
红岛线网控制中心承载着区域交通核心门户的作用,引领周边区域的协同发展。我们着眼于青岛城市战略的大背景,统筹考虑建筑与城市,人工与自然,功能与形式,以“道连世界,山海同歌”为设计理念,塑造青岛地铁的城市地标,打造区域发展的驱动核心。
道连世界 山海同歌 ©本域设计
项目名称:青岛地铁红岛线网运营控制中心
项目地点:山东省青岛市
项目周期:2023年1月至今
项目阶段:方案深化
项目类型:建筑设计、景观设计
业主单位: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
设计单位:DCHD+青岛中房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、本域设计
主创设计:尚虎辰
设计团队:汤艳妮、夏福祥、孟德园、石巍川、袁洋洋、赵宇、马铭阳